2023级植保4班《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
柯德浩,周而勋*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23级植保4班,广东 广州510642)
《农业植物病理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在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学科。本次《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作为理论教学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桥梁,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实验室鉴定与总结交流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加深我们对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控的理解,深化我们对植物病害复杂性及其防控策略的理解,提升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习目的、内容和安排
(一)实习目的
1、巩固和印证所学的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2、通过对校内外农作物病害标本的采集、鉴定和病害调查,熟悉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发病特点及其病原物形的态特征;
3、通过实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1、农作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2、实习报告的撰写与实习总结交流会。
(三)实习安排
1、时间:《农病》实习时间为2周,第7~8周(2025-10-13至2025-10-24),其中第7周(10.13-17)为集中实习时间;
2、地点: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增城区宁西镇教学科研基地,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四会市黄田镇实践教学基地,华南农业大学校内启林北农场,华南农业大学校内植物病理学实验室等地。
3、分组:23植保4班共28名学生,分为5个实习小组。主讲(带队)教师:周而勋老师,参加教师:沙干老师等。
二、主要农作物病害调查及标本采集
在周老师和沙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分别前往了肇庆四会实验教学基地、增城实验教学基地和学校启林北农场,对主要农作物病害进行了标本采集和参观学习(图1至图9)。

图1师生在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增城区宁西镇教学科研基地大合影

图2老师们指导同学们识别茶树病害症状及采集标本(增城实验基地)

图3老师们在水稻田里观察病害(增城实验基地)

图4沙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百香果病害(增城实验基地)

图5师生们参观我们华农校友的广州瑞丰科技公司(聆听介绍)

图6师生们在肇庆市四会市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合影

图7周老师指导同学们识别柑橘病害症状(四会砂糖桔园)

图8周老师指导同学们识别水稻病害以及采集甘薯病害标本(启林北农场)

图9师生在江头乡农民协会旧址前合影(四会黄田镇)
三、室内植物病害标本镜检鉴定
实验室鉴定是明确病害病因、实现精准防控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的镜检鉴定,能够系统解析病原物的核心特征、致病机理与传播规律,进而为科学制定病害防控策略、保障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同时,相关鉴定数据也为农业病害的深入研究、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新品种选育等工作提供了关键依据,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学们将田间采集的标本带回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借助光学显微镜,开展了病原菌显微形态鉴定工作(图10至图11)。通过实验室镜检鉴定,同学们既锻炼了实验室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的实验操作,同时极大提升了精准识别确认导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的能力。此外,本次农业植物病理学采集标本较上学期普通植物病理学更为丰富多样,在周而勋老师的指导下,对理论课堂外的各类植物病原真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图10同学们在室内对农作物病害标本进行认真细致的镜检鉴定

图11同学们镜检到的一些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
左上:茶轮斑病(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 右上:花生褐斑病菌
左下:空心莲子草叶斑链格孢 右下:桑背白粉病菌
四、实习总结交流报告会
回顾本次实习,同学们从田间地头的观察了解农作物生长状态,仔细辨认植物病害为害特征;到实验室的认真或挑或刮或切寻找植物病原真菌的蛛丝马迹,在老师的带领下努力完成实习任务。
在集中实习末期,我们回顾实习过程,系统梳理实习成果,将知识内化与共享,举办一场实习总结交流报告会(图12至图16)。会上,各小组分别展示了各自的实习成果及实习风采:有的小组按农作物分类汇报病害采集鉴定成果,横向对比了同一种作物的不同病害,为病害综合防治提供新的角度;有的小组按病原物分类汇报病害采集鉴定结果,纵向对比了同类病原物为害不同的作物,为病害精准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周而勋老师对每组汇报都进行了专业而精彩的点评,既肯定了同学们的努力和亮点,也指出了报告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并引导大家就一些共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图12第1组小组汇报

图13第2组小组汇报

图14第3组小组汇报

图15第4组小组汇报

图16第5组小组汇报
五、实习小结
为期两周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转瞬即逝,但留给我们的记忆与收获却是深刻而长久的。回首这段时光,我们心怀感激,满载而归。
首先,我们由衷感谢指导老师周而勋老师和沙干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无论是在烈日下的田间地头,还是在安静的实验室内,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答疑解惑。他们风趣幽默的讲解风格,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明,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缓解了实习的紧张与疲惫。
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我们的收获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而是真正学会了如何走进田间识别病害,如何利用显微镜探寻病原,如何将症状、病原与环境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我们掌握了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此外,本次实习极大地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田间采样的辛苦,让我们体会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不易;实验操作的繁琐,培养了我们的耐心与细致;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与默契。我们学会了在困难面前相互鼓励、集思广益,共同克服挑战。
六、结语
为期两周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虽已结束,但其意义远超这段时光本身。它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是一次认知的升华,让我们对植物保护事业的内涵与价值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本次实习深化了我们的学科认知,当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田间具体的病害症状,当显微镜下的病原形态与宏观的发病现象相互印证,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植物病理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独特魅力。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过程,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使我们对“诊断-鉴定-防控”这一完整学科体系有了系统把握,认识到唯有精准溯源,方能有效防治。
更重要的是,实习在我们心中树立了牢固的生态观念。我们深刻认识到,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寄主-环境-人为管理”这个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启示我们,未来的植物保护工作必须超越单一防治思维,建立更具前瞻性的综合治理体系。作为植保学子,我们肩负的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推动农业向生态友好、资源节约方向转型的责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段实习经历,赋予了我们实践的真知,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了我们的实践技能;更坚定了我们服务现代农业的初心,在我们心中点燃了为农业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热情与决心。我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思考,在接下来的未来的学术和职业道路上继续求索,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努力成长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优秀植保人才。
(本总结由学委柯德浩同学撰写初稿,周而勋老师修改和定稿,并为通讯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