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学院举行研究生“凤蝶”论坛 暨植保名家论坛

发布者:植物保护学院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1-07浏览次数:10


2025114日,植物保护研究生2025年“凤蝶”论坛暨植保名家论坛第69期在科技楼三楼报告厅举行。学院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珊珊研究员与杨秀玲研究员作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张彤教授主持。

在学术报告中,李珊珊研究员以《链霉菌天然产物农药高效生物制造底盘创制及应用》为题,开展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前瞻性的学术报告。她以链霉菌源天然产物药物的发现导入,提出高效发现与高效生物制造是农用功能天然产物研究与应用的两大核心问题,指出基于“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链霉菌代谢优化策略,构建了米尔贝霉素、谷维菌素等高效底盘,支撑链霉素天然产物农药的“高效制造”。同时,针对链霉菌改造多靶点协调适配难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群感效应的多靶点协同适配”策略,实现对产物合成途径的精准动态调控,支撑链霉菌天然产物的“智能制造”。

杨秀玲研究员以《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监测与抗病性利用》为题作报告。介绍了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危害和特点,指出检测监测是检疫处置、阻截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入侵扩散的关键,并深入探讨了番茄褐色皱果病毒抗病毒因子的挖掘与利用阐述了沉默GRP和胼胝质合成酶Clas2抑制胼胝质的沉积,进而促进病毒侵染的研究成果

【报告人简介】

李珊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聚焦于链霉菌农用天然产物发现与高效生物制造,建立了链霉菌进化驱动的农用天然产物资源高效发现策略,以及“代谢调控”系统重编程驱动的链霉菌天然产物高效生物制造理论技术体系,构建了阿维菌素、米尔贝霉素、谷维菌素等多株高效生产菌株,为天然产物农药高效生物制造提供了菌种资源与技术支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课题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Science AdvancesScience BulletinTrends in Bi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中国农业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担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药物与天然产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杨秀玲,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围绕作物病毒的检测监测、致害机理和绿色防控开展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三)、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创新奖(排名第二)等奖励和荣誉称号9项;在Molecular PlantPlant Communication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8件,参编中英文著作5部。



文字:叶诺君

图片:杨滔、叶诺君

初审:祁轩

复审:谈庆娟

终审:陈建平





联系我们:

党政办公室:020-85286089

教务员:020-85286091

辅导员办公室:020-85286032(研究生事务)

020-85286136(本科生事务)

邮箱:zbxy@scau.edu.cn

  • 学院公众号
  • 学院团学公众号

Copyright 2020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大楼

管理登录